食品安全风险解析------关于食用油的 科学解读
食用油是膳食必需营养素之一,也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近几年,我国食用油生产、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国内外食用油脂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从“吃饱”到“吃精细”再到“吃出健康、吃得安全”不断转变。
1.针对食用油,应倡导健康的食用方法,要对食用油的“量”进行适当控制,保证营养平衡。
一是食用油的“量”要适当控制。建议消费者控制食用油的合理摄入量和选用健康的烹饪方式。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健康成年人每人每天的食用油摄入量应控制在25~30克。
二是保证食用油的营养平衡。食用油的主要营养成分是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不同来源的食用油,其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差别较大。猪油、牛油和羊油等家畜肉来源的动物油脂则富含饱和脂肪酸。多数植物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橄榄油、菜籽油、花生油等含有较多的单不饱和脂肪酸,玉米油、黄豆油、葵花油等含较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但热带植物来源的可可脂、椰子油和棕榈油富含饱和脂肪酸。鉴于单一油种的脂肪酸构成不同,营养价值亦不相同,应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最好不要单纯食用一种食用油。
三是采用合理的烹饪方式。对于家庭用油,正确的烹饪方式尤其重要,建议烹饪过程中低温用油,尽量少采用煎、烤、烘、炸等高温烹调方式,结合膳食习惯与烹饪方式,科学使用食用油。同时,需注意食用油的存放条件,避免光照、受热,开盖后应尽快食用。
2.餐饮业中有关食物烹炸的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热稳定性好、适合油炸加工的食用油脂;
(2)良好的排油烟设施;
(3)定期过滤在用油,去除食物残渣;
(4)经常检查在用油的品质;
(5)定期清洁烹炸设备设施;
(6)为保持油炸设备正常工作,应及时补充烹炸油;
(7)宜采用有加热温度控制的专用烹炸设备设施;
(8)避免烹炸油温过高(推荐不超过 190℃)。
3.以土法或者是原生态的油脂压榨方法生产出的食用油有益处也有风险,需要符合国家标准才能保证安全。
部分消费者追求土法或者是原生态的油脂压榨,甚至直接跟油坊定制,认为更天然。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油脂加工原料,长期以来也催生出了很多传统的、原生态的油脂初榨技术。初榨对于保持油脂的原生态的营养成分有益,然而对于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物的控制不够。即便低温压榨,同样需要对原料、加工过程以及产品质量进行有效控制。总之,对于遵循土法或者原生态的压榨方法生产出来的食用油,只有在符合我国相关标准的前提下,才能真正保证天然与安全并存。
2021年11月10日